"互联网+"不良资产处置机构达30家 行业仍存痛点 |
来源:北京杜威律师事务所 发布日期:2017-6-7 |
经济增速承压,金融资产风险持续暴露,不良资产处置成了“抢手”生意。对于银行业等传统金融行业不良资产,在四大AMC之外,又有多家省级资产管理公司陆续设立,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也在推进。但不良资产处置与互联网+的融合,目前仍是一片“蓝海”。
不良资产处置的市场规模可观
根据银监会此前披露,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,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近1.4万亿元,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.75%,较上季末上升0.07个百分点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连续第11个季度上升。
6月23日时,银监会审慎规制局副局长王胜邦曾在一次会议上表示,过去三年中国各商业银行用拨备核销以及其他手段处置了约2万亿的不良贷款。若非如此,银行业不良率将会在4%左右。
相比而言,网贷不良资产规模由于缺少信披标准,目前尚缺乏有效统计。陆金所此前自曝坏账率在6%到7%。因而不少网贷平台“零坏账”的说法,普遍被受到质疑。
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原动天CEO殷宾认为,截至2015年底,我国网贷行业总体贷款余额约4300亿元,如果按15%~20%的不良率估算,行业的坏账规模可能达到645~860亿元。他表示,在此背景下,互联网+不良资产处置凭借在解决信息不对称、提供处置效率等方面的优势,孕育出一片广阔的“蓝海”。
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互联网金融中信副秘书长庾力认为,P2P平台作为信息中介平台,并不承担不良资产处置的职责,应该有专门机构来介入。对于网贷平台暴露出的风险,在监管细则出台后留有18个月的过渡期,不良资产可以在内部自行处置。但目前仍处于为期一年的整治期,此时“可能不宜花样翻新”。
另外,庾力提到,金融不良资产处置有其专业性,因此机构在人才储备、风险控制等方面应有前瞻性准备。她认为,由银行等经验更为丰富的传统机构介入互联网金融资产处置,可能也是一种选择。
互联网+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已达30家
据不完全统计,近一年来,以互联网渠道为主的新的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已有25~30家。
但原动天CEO殷宾表示,通过互联网方式参与不良资产处置仍属“一片空白,毫无经验可以借鉴”。
目前虽然已经出现淘宝拍卖类、数据服务类、撮合催收类及众筹类等诸多模式,但行业的整体水平和处置效率仍较低,单一的业务模式无法承受庞大规模之重,尚未出现模式清晰、业务完整的综合处置平台。
资产360联合创始人屈剑认为,现在虽然已有不少机构进入,但仍远远不够,同时平台之间的差异化也很重要。
北京闪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伯诚也提到,针对不良资产的项目不同,可能处置的方式和特点也不一样。从参与过程来讲,有的是做信息匹配的,有的是参与终端处置的。他表示,对于不良资产目前大概分为三种类型:纯信用类、个人有抵押类以及企业贷。目前该公司以信用类为主,兼顾个人抵押贷。
资产雷达BD总监刘跃表示,其所在平台参与了撮合交易及资产买卖两块。一面对接不良资产方,一面对接催收公司、资产管理公司以及律所等下游处置方。
对于行业发展,他表示,希望可以获得政策层面的确认,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平台哪些可以做,哪些不可以做。同时,也期望社会整体对于个人信用的重视提升上来。
互联网渠道仍存痛点
传统的不良资产处置,一般有清收、重组、核销和转让等几种方式。周治翰就谈到,传统渠道的不良资产处置个性化和定制化比较强,几乎每一个项目的处置手段都不一样。
开鑫贷总经理周治翰认为,互联网渠道的不良处置依然存在痛点。例如,不良资产处置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息不对称,传统的处置流程强调动作要快、要保密。因为一个资产包可能涉及的关联方很多,谁抢先拿到抵质押物、谁抢先冻结了银行账户,就占有了先机。互联网渠道是否与之相适应,存在问题。
另外,针对资产定价、非标资产等,单纯的线上渠道所解决的问题仍十分有限。而且,不良处置“有赌的成分在”,同样导致一些问题无法完全依靠网络来解决。
针对互联网渠道的处置手段,韩复龄举例,可以通过对不良资产的规模、种类、形态进行数据整合与分析,形成不良资产的大数据,再进行分门别类,将不同的资产与不同的处置方进行匹配。另外,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渠道介入不良资产处置的双方对接,提供撮合服务。中介成本降低,处置的范围自然也就扩大了。 |